为进一步践行护理人文精神,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《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(2024-2027年)》号召,在今年5.12国际护士节前夕,我院护理部组织策划了“我的护理故事”主题征文活动。全院护理同仁积极响应,用文字记录下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人文故事,抒发护理人文情怀与感悟。现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。
从无到有,破茧成蝶——麻醉复苏室的筑梦之路

(右二为魏淑艳)
作为一名在护理岗位上奋斗了20余年的老兵,在我看来,护理工作的价值不仅仅是守护生命,更在于开拓创新、专业引领。此刻,我想以医院麻醉复苏室从零起步,成长为河北省麻醉护理领域标杆的故事,向所有心怀热爱的兄弟姐妹们传递一种信念:心中有信仰、脚下有力量,有梦想请勇往直前。
2018年,有着17年ICU工作经验的我,接到了筹建麻醉复苏室(PACU)的任务。当时的PACU面临无固定团队、无规范制度、无明确发展方向的初始状态。为明确建设方向,我每日穿梭于28间手术间,系统记录患者苏醒期常见问题:躁动、低体温寒战、低氧血症转出延迟等,并通过研读《麻醉护理学》,探索将生命体征变化转化为预警信号的监测模式,让医护人员在黄金4分钟内搭建起生命的桥梁。
在北京协和、浙江邵逸夫医院进修及中华护理学会麻醉专科护士培训期间,通过与业内专家交流及系统学习专业文献,我明确了麻醉护理的学科定位——区别于ICU护理,需融合精准麻醉、循证护理与多学科协作的专业领域。基于此认知,主导建立“序贯评估体系”,通过术前生命体征评估、术中麻醉管理追踪、术后苏醒质量监测,实现患者生命体征波动的可视化记录,提升护理团队对病情变化的预判能力。
初创时期,外科医生对麻醉复苏室的价值存疑,外科护士因为患者滞留也不适应。而复苏室能做的就是管理好患者,让外科医护人员体会到回到病房的患者疼痛少了,寒战没了,恶心呕吐少了,呼吸抑制没有了。一例甲状腺全切术后患者因术后出血氧合下降,复苏团队及时发现并处理,避免了严重并发症;一例肺癌术后患者突发胸腔出血,团队在11分钟内将其送回术间,为外科医生争取了黄金抢救时间……随着一例例成功案例的积累,多位主任感慨:“有你们在,我们做手术心里更踏实了,你们是无名的英雄”。
带着让每一位手术医生能踏实手术、患者能安全复苏的信念,我们建立“术后并发症风险分层模型”,针对高龄、大手术、合并症多的患者实施个性化监护、分区管理。面对术后低体温难题,我们设计了“阶梯式复温方案”,将复苏室寒战发生率降至3%以下;针对术后疼痛,联合多模式镇痛与人文关怀,患者满意度得到极大提升。那些奋斗的日夜,我们麻醉科护士用数据在制度的荒野上开垦出希望的良田。
工作过程中,我创建了复苏室人员岗位说明书、岗位职责,制定了药品管理制度、复苏室管理制度、仪器设备手册,以及术后疼痛随访手册等。与团队协作建立涵盖疾病护理常规、症状护理常规、应急预案的标准化操作流程;提出"患者入室5分钟内完成全面评估、生命体征实时动态监测、并发症早期预警"的"三个必须"规范,为33000余例患者的安全复苏提供制度保障。
2022年,我院麻醉复苏室被授予“河北省麻醉护理学会主委单位”。2024年开始,复苏室主动承担起河北培训任务,举办“麻醉专科护理规范化培训班”,为50余家医院培养骨干60余人。举办省级、中华级麻醉护理会议2次。
6年的建设历程中,团队始终保持专业坚守:每日7点开始药品耗材准备;每日最后一例患者转出后开展特殊病例复盘。面对人员紧张时,大家主动延长工作时间,甚至生病时依然坚守岗位。通过持续的专业投入与团队协作,PACU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规范化建设。展望未来,我们将继续秉持初心,以专业为根基,推动麻醉复苏护理向更精准、更规范的方向发展。
(本部麻醉科 魏淑艳)